消息面上,繼國務院總理、發改委、國資委、統計局及央視聚焦大宗商品漲價潮后,工信部也發聲了。4月20日,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,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回應了大宗商品價格、芯片供應等熱點問題。
澎湃新聞記者:
數據顯示自去年下半年開始,大宗原材料商品的國內國際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,部分商品價格漲幅超過了1倍,不少制造業企業因此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風險,請問工信部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漲價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影響?如何指導中小企業應對危機?謝謝。
黃利斌表示,我國工業體量龐大,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購量也非常大,相關商品價格上漲對PPI影響非常直接,近幾個月上游行業的產品出廠價格都呈現明顯的上漲態勢,并隨著產業鏈向中下游傳導,盡管部分上游企業盈利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在相當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,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。
不過,黃利斌強調:“相關漲價因素多具有短期性和突發性。我們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。”
他分析稱,我國具有充足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和強大的國內市場潛力,制造業門類齊全、產能充沛、供給充裕,市場自我調整的適應性較強,有關部門也已經在采取措施加強保供穩價的工作。總體看,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制造業有影響,但是這種影響總體上還是可控的。
黃利斌表示,下一步,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,積極采取舉措推動穩定原材料價格:一是加強運行監測和價格監管,配合有關部門堅決打擊壟斷市場、惡意炒作等違法違規行為。二是支持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的穩定合作關系,協同應對市場價格波動風險,鼓勵冶煉企業及加工企業進行期貨套期保值交易。
來源:國新辦?鋼鐵王國綜合